乐鱼体育官方网站-欧洲球事再升温,球迷热议不停歇
昨晚8时整,随着中环高架道路内圈沪嘉立交处最后一个隔离设施被撤走,主线交通全面恢复,标志着为期不到14天(从事故发生到修复完毕恢复交通共332小时)的中环高架抢修工程基本完成。
今天清晨,重获“健康”的中环高架路已迎来了早高峰车流。汶水路沪太路口,途经的老伯伯指了指车水马龙的高架路,竖起了大拇指,“这是阿拉的上海速度!”
本报记者 张欣平
通讯员 董晖 范佳妍
车流声还未抹去事故发生时的巨响。让我们追溯逝去的时间,回顾缔造“上海速度”的日日夜夜——
深夜,中环突发重大事故
5月23日零时10分,位于汶水路沪太路口的中环线高架道路遭遇“飞来横祸”,导致中环线交通受阻中断。事故发生时产生的巨大声响不仅惊醒了附近居民,同时也拉响了市政设施应急抢险的集结号。
凌晨1时,事故现场已经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相关部门的同志。第一时间到达的市路政局局长刘斌、副局长李俊迅速着手展开事故抢险临时处置。
凌晨2时,事故处置现场会召开,根据市府副秘书长黄融和市交通委领导的要求,立即成立了由市路政局牵头,隧道股份市政养护、路桥集团及城建设计总院、建科院等单位组成的抢险指挥部,抓紧汇总检测结果,由设计单位进行复位和加固设计,在保障梁体稳定的前提下开展维修施工。
信息公开,及时发布抢修进展
随着事故发生和处置工作的紧急展开,现场立即成立了由市府新闻办、市交通委、市路政局和抢险单位组成的对外信息发布小组,负责第一时间向媒体和社会公布中环险情处置和抢修进展情况。
下午3时,李俊摘下安全帽,匆匆步入市府新闻办召开的“523”中环事故新闻媒体通气会场,介绍了中环高架桥梁受损程度将加密检测及初步修复方案,并明确提出,如桥梁检测结果无重大损坏,总体修复工程将在两周左右完成。
与此同时,5月23日上午7时许,隧道股份派出了两家子公司的150余名专业抢险员,33辆应急救援车辆开赴现场进行抢险救援。第一任务是清除高架上的高危管桩!肇事车辆装载的预制管桩被一根根有序清运出高架。
下午4时30分,施工现场传来消息:经过近9小时连续作业,事故现场的管桩已基本清理完毕,桥体安全隐患大大减少。
5月24日凌晨,随着肇事车辆及其装载的预制管桩清理完毕,中环高架损毁箱梁的梁体检测和修复准备紧锣密鼓地展开。
探查梁体,检测报告出炉
5月24日上午10时,专家组首次打开桥体箱梁,进入内部,系统检测梁体实际受损情况,来自市路政局的年轻技术骨干郭瑞拥有专业的学识背景及丰富的桥梁设计施工经验。指挥部交给他的任务是做好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让抢先修复方案与实施工程实现无缝对接,形成最理想、最安全、最高效的实施方案。
下午3时,施工单位在桥体两侧安装了8个扭脚,并通过钢索牵拉固定等临时装置,确保高架箱梁维持在稳定状态。
排除险情,部分地面道路恢复交通
事故现场清障完毕、桥体稳定得到保障,施工封闭区域得以明确。事故区域道路通行状态捷报连连:5月24日下午4时,沪太路上跨汶水路跨线桥开通。5时开始,中环事故区域部分地面道路恢复交通。
好消息进一步传来:桥梁检测单位持续进行梁体监测,每小时出具报告,确保桥梁安全受控,并对桥梁受损情况进行了评估,为后续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指挥部根据评估结果,最后明确提出总体处置修复力争两周完成,恢复交通!
5月25日凌晨5时,施工单位对该跨东、西桥墩承台周边土体进行了探查,探明施工区域周边主要管线,包括路灯供电电缆、高架雨水排水管等,为下一步修复工程做准备。不远处,为了减少修复工程对周边交通的影响,路政部门根据施工方案紧急赶制的33块交通指示牌已在事故周边路口安装到位;沪太路汶水路北向东左转车道也已划设完毕。
分四步实施,维修方案获批
5月25日上午9时,现场应急抢险指挥部第五次召开施工方案研讨会,邀请相关部门以及中环原施工单位的专家进行认真讨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方案初稿。在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完善细节和应急处置预案完备后,下午3时,刘斌、李俊带领抢修指挥部的技术专家来到了在市建委科技委召开的中环抢修施工方案专家评审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维修方案获得评审专家组原则性通过。方案分顶升梁体、梁体复位、修复桥面、拆除支撑四步实施。
5月26日,桥体修复工作正式启动。12根长约18米、重约50吨的钢结构支撑柱分批运抵现场,并在全过程控制下开始拼接、吊运、安装作业,以支撑重约800吨的左右的高架桥箱梁;5月27日凌晨5时,东侧立柱承台上竖起了第一根钢支撑;经过72小时的连续作业,5月29日上午完成全部钢支撑架设及加固工作。5月30日,东侧两侧工作平台安装完成。5月31日,吊装附属设施及安全保护措施到位。6月1日,顶升设备进场,支座检测到位。修复工程在确保安全的大前提下,分秒必争地开足马力高效推进,每一道工序衔接都掐算到“秒”,每一项施工操作都精准到“毫米”。
3D控制,桥梁箱体精准复位
6月2日,经过前期整整10天的奋斗,终于迎来了实施梁体顶升的关键阶段。为了确保顶升工序的万无一失,现场指挥部对实施方案再次进行了细化讨论,由施工单位、顶升专业单位、监测单位三方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对接、模拟演示,明确各方在顶升过程中的协调统筹,并进一步细化了各阶段钢箱梁顶升步骤及姿态控制。
6月3日凌晨0时,抢修现场迎来了梁体顶升关键施工作业工序。市府副秘书长黄融和交通委副主任刘军第三次来到现场,督战梁体复位实况。此时,桥面处于侧倾状态,事故桥梁北侧的防撞墙与正常路段相比要高出30厘米左右。负责施工的隧道股份抢修团队以平均每分钟1毫米的速度,对复位桥梁进行“上下左右”多个维度的“3D”复位作业——先向上垂直顶升300毫米、再水平旋转位移378毫米。抢修工程技术团队将整个施工分解为28道工序,并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凌晨2时30分,顶升工作大约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侧倾的角度越来越小。随后顶升工作在逐步加快。凌晨3时40分,梁体倾斜角度基本恢复。上午9时15分,箱梁完成横向水平复位。晚上9时,经过286小时的彻夜抢修,在中环事故中受损的桥梁球钢支座顺利移除,新的球钢支座“植入桥体”,开始发挥“撑起”中环高架的重任。
高架箱梁的“3D凌空复位”顺利完成,重达800吨的高架箱梁“合骨复位”。与此同时,桥上的受损管线修复,桥面路灯在雨夜中再次点亮。而这两大抢修步骤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桥梁结构修复基本告一段落。
各工序紧密衔接,通车时间不断提前
6月3日晚9时,隧道股份市政养护公司正式接力桥面维修攻坚战,这比原定计划提前了10个小时。早已做好准备的市政养护队伍和各种机械设备材料已经全部到位,各种工序科学统筹,全面进场。
6月4日上午,连日来阴雨绵绵的天终于露出了阳光。这对桥面维修摊铺施工来说是非常有力的。上午10时,蒋卓庆副市长来到中环抢修现场视察,对维修工作和速度给予高度肯定。对维修进展成竹在胸的抢修总指挥、市路政局副局长李俊当场拍板,主线通车时间可以再提前到6月5日晚上。
6月4日晚8时,在对钢桥面进行了清根、抛丸、除锈、防水处理等一系列工序后,桥面沥青摊铺正式开始;11时,摊铺完成;6月5日凌晨,施工单位开始桥梁伸缩缝的安装调试。
中环即将完成抢修,然而李俊的脑海中并没有丝毫停歇,“验收的同时,请监理关心必要的检测工作要在开放交通之前完成!”现场,检测单位对沥青面层的厚度、渗水系数、桥面平整度、摩擦系数、压实度等等检测指标全面展开。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检测和道路划设标线之后,市政养护的清扫队伍对桥面进行了一次彻底保洁,晚上8时,随着隔离措施的撤离,第一辆小汽车驶上了久违的桥面,中环笑颜重展!
332小时,“上海速度”并不是奇迹,而是精确到每分每秒、每个环节的严苛工序,是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责任机制,更是每一位交通人为之鏖战的不眠之夜。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